24个省份出台具体举措推行节地生态安葬、有的省份逾4万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、有的省份建成8万多个农村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……近年来,我国大力推动殡葬改革,倡导生态殡葬和移风易俗,节地安葬、节俭治丧、文明祭扫等新风尚蔚然成风。 多项政策引路移风易俗 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,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。 近年来,中央和地方合力推进殡葬改革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》,民政部等9部门《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》等文件出台,为推动殡葬移风易俗指引方向。 2017年,民政部印发《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方案》,确定了80个试点地区(单位),围绕深化殡葬移风易俗等八项重点任务,部署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。 日前,民政部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意见,进一步积极推进殡葬移风易俗等改革任务,提出到2020年,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覆盖到乡镇,逐步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,骨灰格位存放、树葬、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50%以上。 将坚持奖补推进节地安葬 作为殡葬移风易俗的一项重要举措,节地安葬近年来在我国自上而下大力推行,成效显著。 目前全国24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,一些省份制定了节地生态安葬激励奖补政策。如广东2017年发放树葬、海葬补助金超过220万元。 为夯实节地安葬的基础设施,目前全国各地城镇公益性公墓均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方式。大力推进下,近年来我国节地生态安葬率得到提升。例如,至2017年底,上海有逾4万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,连续11年举行海葬公祭典礼。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,尽管激励力度越来越大,但由于传统习俗根深蒂固,一些地方仍存在节地生态安葬“叫好不叫座”现象,下一步将坚持保障基础、优化服务、奖补激励等措施协同推进,争取到“十三五”末实现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50%以上。 树立现代殡葬新风尚 推行殡葬移风易俗,一靠改变传统殡葬方式,二靠转变陈旧殡葬观念。对此,各地进行了广泛探索。 注重发挥街道、村(居)委会等基层组织积极性,推动群众在丧葬习俗改革中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。各地红白理事会民主选举、民主决策,一些丧葬简办模式得到推广,丧事办理成本由原来每宗上万元缩减到4000元左右。 树立先进典型,强化示范引领。各地把党员干部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。一些地方借助“五好家庭”等评选活动,把丧事举办情况作为重要衡量标准纳入其中,引导群众从自我、自家做起,改陋习、树新风。 大力宣传倡导。各地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,抓住清明节、七夕节等时间节点,通过文学作品、影视节目、微信微博等载体在农村地区宣传殡葬法规政策。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明低碳祭扫倡议活动,各地鲜花献逝者、风筝遥哀思、种植纪念树、系挂黄丝带等文明祭扫活动逐渐增多,现代殡葬新风尚正逐步树立。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(责任编辑:286257067) |